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粘接剂对牙本质粘接强度及耐久性的影响, 从而为临床上选择粘接剂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就诊患者50例, 其中男25例、女25例, 年龄(42.21±8.27)岁。患者因治疗需要拔除50颗完整无龋人离体第三磨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A、B、C、D、E组, 每组各10颗。A组采用全酸蚀粘接剂处理方法, B组采用二步法自酸蚀粘接剂处理方法, C组采用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处理方法, D组采用通用型粘接剂处理方法, E组采用全酸蚀处理+通用型粘接剂处理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树脂粘接操作, 每组牙可以切割出60个牙本质-树脂条, 按照储存时间再分为2个亚组, 每组30个, 分别在人工唾液中储存24 h及12个月后, 切割制作试件, 测试每个试件的粘接强度, 并用体视显微镜分析试件的断裂模式, 并比较5种牙齿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及断裂模式。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A组、B组储存24 h后的粘接强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73±2.56)MPa、B组(31.42±9.17)MPa储存24 h后的粘接强度均大于C组(22.22±5.67)MPa、D组(25.04±1.87)MPa、E组(24.54±2.09)MP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D组储存24 h后的粘接强度大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储存12个月后的粘接强度比较, B组(30.56±2.54)MPa>A组(28.35±3.25)MPa>D组(24.91±6.46)MPa>E组(20.18±3.08)MPa>C组(17.43±1.28)MP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E组储存12个月后粘接强度均小于储存24 h的粘接强度,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D组储存12个月后粘接强度与储存24 h的粘接强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试件分别储存24 h、12个月后, 混合断裂的数量始终最多, 每组断裂结构构成比之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二步法自酸蚀粘接剂处理与全酸蚀粘接剂处理后牙本质粘接强度最高, 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处理后粘接强度最低。随着时间推移, 二步法自酸蚀粘接剂处理后的牙本质粘接强度仍然最高, 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处理后的粘接强度下降最明显。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