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测量核医学护士在给口服131I治疗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后手套及双手表面辐射污染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6批576例口服131I治疗病人,责任护士给病人静脉输液治疗后使用γ射线探测仪测量护士橡胶手套表面污染水平及去除手套后双手表面污染水平,最后进行七步洗手法洗手后再次测量手部残留剂量,分析其相关性,并与国际控制水平标准进行比较。结果:4名护士给66批共576例病人戴手套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后手套表面污染水平为0.02~5.64(1.26±1.19)Bq/cm2,脱去手套后双手污染水平为0~1.28(0.059±0.049)Bq/cm2,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手套表面污染控制水平4 Bq/cm2,双手表面污染量控制水平0.4 Bq/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次脱手套后双手表面污染水平超标,进行常规七步洗手法洗手后即符合控制水平;手套表面污染水平与服碘总剂量呈正相关(r=0.516,P<0.05),与服碘人数呈正相关(r=0.437,P<0.05);脱手套后双手污染水平与服碘剂量呈正相关(r=0.292,P<0.05),与手套表面污染水平呈正相关(r=0.521,P<0.05),与服碘人数无相关性(P>0.05);护士资历与手套表面的辐射污染水平有关,护士工作年限越长,职称越高,完成病人静脉治疗后手套表面污染水平越低。结论:护士在给口服131I病人静脉输液治疗时,佩戴一次性橡胶手套,治疗结束后,去除手套,常规七步洗手法洗手即可,不用担心因静脉输液治疗对手部的辐射污染水平超过控制水平;同时,依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护士需要提高静脉输液治疗速度,减少与病人的接触时间,将表面辐射污染水平控制到更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