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法应用于Taylor外固定支架行胫腓骨骨折复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天津医院创伤骨科采用Taylor外固定支架治疗的69例胫腓骨骨折病例资料, 比较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法(实验组)和采用配套软件标准测量法(对照组)行骨折复位的患者术后的残余畸形量的差异。所有患者在术后拍摄患肢的正、侧位胫腓骨全长X线片, 实验组的患者行双侧胫腓骨CT断层扫描, 将DICOM格式文件导入Mimics 17.1软件中进行骨段及外固定环的三维模型重建, 将此模型与标准环模型及患肢与健侧镜像进行视觉匹配, 对骨块断端进行复位轨迹规划, 获得复位后的外固定环位置。输出STL文件导入SolidWorks软件进行测量, 得出6根杆的长度, 通过调节6根螺杆进行复位。对照组使用Coreldraw X7软件测量患者X线片中的相关参数并输入Taylor外固定支架系统配套软件, 根据软件出具的处方调节6根带刻度的螺杆进行复位。复位后所有患者拍摄患侧胫、腓骨全长标准正侧位X线片, 与复位前的X线片对比, 评估残余畸形量的改善程度。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R)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69例患者均获得较好的骨折复位, 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实验组患者正、侧位片中的位移、角度残余畸形量(改善度)分别为0.50(2.30)mm(90.0%)、0.00(0.85)mm(100%); 0.00°(1.50°)(100%)、0.00°(0.00°)(100%)。对照组患者正、侧位片中的位移和角度残余畸形量(改善度)分别为1.40(3.28)mm(68.5%)、2.15(4.27)mm(46.3%)和1.15°(1.85°)(72.9%)、0.80°(2.10°)(66.7%)。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残余畸形量相比, 远折段前后移长度(Z=-3.865, P=0.000)、远折段内外翻角度(Z=-2.012, P=0.044)及远折段后屈或反张角度(Z=-3.433, 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折段内移外移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50, P=0.099), 但改善度优于对照组。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法和配套软件标准测量法均能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 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法能对骨折畸形进行精确矫正, 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
-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 天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