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镜下“尾端下压固定+桥式缝合”技术治疗原发性肩袖止点区内侧撕裂疗效分析

作者:艾克热木·艾尔肯; 李强强; 傅凯; 陈东阳; 姚尧; 沈颖; 蒋青*; 秦江辉*
来源: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3, 37(05): 561-565.
DOI:10.7507/1002-1892.202302030

摘要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尾端下压固定+桥式缝合”技术治疗原发性肩袖止点区内侧撕裂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1例符合选择标准的原发性肩袖止点区内侧撕裂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8例;年龄39~79岁,平均61.0岁。8例因跌倒致肩袖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1~4个月,平均2.0个月;余3例无明显诱因。肩关节主动活动均受限,患肩主动活动度前屈(64.1±10.9)°、外展(78.1±6.4)°、内旋(48.2±6.6)°、外旋(41.8±10.5)°;其中5例出现肩关节僵硬症状。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8±0.8)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为(23.9±6.4)分。采用肩关节镜下“尾端下压固定+桥式缝合”技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主动活动度评价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行MRI检查,通过Sugaya分类系统评估肩袖完整性。结果 术后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2个月,平均13.5个月。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出现感染、肩袖再次撕裂以及锚钉脱落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8±0.7)分,ASES评分为(93.5±4.2)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11例患者肩部均无明显肿胀,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分别为前屈(165.1±8.8)°、外展(75.3±8.4)°、内旋(56.6±5.5)°、外旋(51.8±4.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肩关节MRI检查示9例患者肌腱厚度足够,连续性良好,其中4例提示部分高信号区域;2例肌腱厚度不足,但连续性较高,并且合并部分高信号区域。根据Sugaya分类系统评估,1型4例(36.4%)、2型5例(45.5%)、3型2例(18.1%)。结论 针对原发性肩袖止点区内侧撕裂患者,采用肩关节镜下“尾端下压固定+桥式缝合”技术治疗操作简便,临床疗效可靠。

  • 单位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