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基于“肠-脑”相关理论观察针刺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和中枢炎症的影响,以阐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肠-脑”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硝酸甘油皮下注射法制作偏头痛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另设空白对照组6只进行常规捆绑固定。在造模前及开始造模后第1、5、9天各组均采用VonFrey测定大鼠足底机械痛阈。实验结束后应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中枢三叉神经脊束核炎性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含量。采用三代Pacbio全长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对各组粪便样本进行16S全长rDNA测序,检测各组样本间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类及其丰度、Alpha多样性指数、Beta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偏头痛模型大鼠存在足底机械痛阈显著降低(P<0.01)、中枢IL-6、TNF-α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发生异常改变(P<0.01);持续针刺治疗可显著升高偏头痛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P<0.01),调节偏头痛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并升高鼠乳杆菌、降低肠乳杆菌菌群丰度(P<0.05),降低偏头痛模型大鼠中枢IL-6、TNF-α的含量(P<0.01)。结论 针刺可能通过调节偏头痛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中枢IL-6、TNF-α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针刺治疗偏头痛的“肠-脑”抗炎镇痛作用。
-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