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留日鲁迅追求的"精神界战士"形象,在《摩罗诗力说》得到了主体式的诗性表达。但在十余年后的《呐喊》《彷徨》中,那些反抗者却不再具备"战士"所具备的完整精神,而身陷各种各样的困境之中并最终失败。通过考察后期留日鲁迅在论文《摩罗诗力说》中所建立的诗性主体及其战斗精神的特征内涵,并与十余年后《呐喊》《彷徨》的反抗者形象进行对比,从精神气质的裂解和由裂解导致的异化分析反抗最终失败的原因,由此探寻鲁迅文艺思想在不同时期传承与转变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