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以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肝门部胆管癌分型方式对手术方式的指导意义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预后资料。男性57例, 女性63例, 年龄[M(IQR)]61(22)岁(范围:42~85岁)。根据实际解剖部位将肝门部胆管癌分为7型, 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 术中无肉眼可见肿瘤残留, 且术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胆管切缘阴性。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 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预后因素的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20例患者中, 33例术前根据以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分型预设手术方式, 并与实际手术方式比较, 其中26例符合, 7例不符合, 符合率为78.8%。其余87例患者中, 次叉型肝门胆管癌的联合门静脉切除比例、镜下切缘阳性比例和较高T分期比例更高, 手术时间更长(P值均<0.05)。基于实际解剖部位的肿瘤分型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 单侧或主干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27.0个月, 双侧组为17.0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931, 95%CI:1.066~3.499, 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 根据实际解剖部位的肿瘤分型(HR=2.269, 95%CI:1.333~3.861, P=0.003)、联合肝切除(HR=0.464, 95%CI:0.253~0.848, P=0.013)及N分期(HR=6.317, 95%CI:3.083~12.944, P<0.01)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基于实际解剖部位命名的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相对简单、实用, 对于肝脏切除方式、手术根治性及手术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同时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 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