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DNA双链损伤修复机制在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组(B组),糖尿病模型+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组(C组)。C组采用链脲霉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注射STZ 72h后,B组与C组大鼠均被施行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分别予以高脂饲料饲养;A组予以基础饲养,每周监测血糖水平及体质量变化。分别于术后2周、4周、6周、8周,取大鼠主动脉进行老化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HE染色,并计算主动脉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磷酸化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磷酸化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CHK2)、磷酸化P53、磷酸化组蛋白2A变异体(γ-H2AX)的表达。结果术后2周,A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SA-β-gal染色呈阴性,B组和C组大鼠老化SA-β-gal染色阳性区域较少且散在分布;HE染色示B组和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开始出现少量增生。术后4周,B组和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SA-β-gal染色呈阳性;HE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增厚明显,主动脉内膜面积较A组和B组增加(P<0.05)。术后6周,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SA-β-gal染色呈阳性且面积较B组增加;HE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壁形成典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泡沫细胞聚集,管腔狭窄,与A组、B组相比,主动脉内中膜面积比增加(P<0.05)。术后8周,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老化染色阳性面积较B组增加;HE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腔明显狭窄,增生部分突入管腔,内膜面积、内中膜面积比较A组和B组增加(P<0.05);免疫组化染色示C组大鼠主动脉内膜中γ-H2AX、磷酸化ATM、磷酸化CHK2、磷酸化P53表达均呈阳性,上述蛋白在B组大鼠主动脉内膜中表达均呈弱阳性。结论糖尿病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激活,DNA双链损伤加剧,双链损伤修复机制参与了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南充市中心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