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肝母细胞瘤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孙静静; 郭霞; 饶艳琼; 代依灵; 田钰; 高举*
来源: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 15(04): 373-381.
DOI:10.3877/cma.j.issn.1673-5250.2019.04.004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HB)患儿的临床特征、疗效、生存情况、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收治的23例新发HB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患儿确诊时年龄、性别、首发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类型、治疗前病变范围(PRETEXT)分期、术后儿童肿瘤协作组(COG)分期等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方案、疗效、预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等。对本组HB患儿的生存分析,如2年总体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采用Kaplan-Meier法,不同临床特征患儿的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HB患儿接受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的不良反应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组23例HB患儿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25.9个月(2.3~155.0个月);男性患儿为12例,女性为11例;腹部肿块为最常见首发临床表现(56.5%,13/23)。其完全缓解(CR)率为65.2%(15/23),部分缓解(PR)率为8.7%(2/23),死亡为5例(21.7%)。②对23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1.5个月(7.5~81.4个月),其2年EFS率、OS率分别为60.1%和75.0%。HB患儿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累及血管患儿的2年EFS率为38.9%,显著低于未累及者的81.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3,P=0.038)。HB患儿PRETEXT分期为Ⅳ期者,其2年EFS率为33.3%,显著低于PRETEXT分期为Ⅰ~Ⅲ期者的70.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P=0.022)。肺转移HB患儿的2年EFS率、OS率分别为20.0%、30.0%,均显著低于无肺转移者的71.4%、85.7%,二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91,P=0.015;χ2=7.773,P=0.005)。手术后接受3个疗程化疗,血清甲胎蛋白(AFP)值未恢复正常患儿的2年EFS率、OS率分别为27.2%、37.7%,显著低于手术后接受≤3个疗程化疗即恢复正常者的91.7%、100.0%,二者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37,P=0.002;χ2=8.682,P=0.003)。③严重血液学毒性反应为本组HB患儿最常见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尤其是采取包含多柔比星的联合化疗方案者更严重。本组术后接受化疗的22例HB患儿中,接受联合化疗方案包含多柔比星的14例患儿的3级以上血液学毒性反应、轻度转氨酶升高发生率分别为100.0%(14/14)、64.3%(9/14),显著高于未包含多柔比星患儿的37.8%(3/8)、0(0/8),二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6)。结论本组儿童HB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类型与国内外相关临床报道结果基本一致。HB患儿肺转移及手术后接受3个疗程化疗,血清AFP值未恢复正常水平,与该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