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定量分析相比,质性研究往往被认为缺乏客观性,因为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他们的信息提供者/互动者都受到各种他们看不到或没有意识到的“规范”的高度影响。本文认为,质性研究者可以将这种认知困境转化为积极的力量和机会。作者以羌族田野研究和其他研究为例,提出了一种质性研究的方法,其前提是社会、文化(和其他)各种规范常被“编码”在当代人的书面、口头和社会行动等表征之中,在此前提基础上,人们能够通过关注不完全受相关规范导引的“异例”来解码这些表征。将研究焦点转移在规范和异例之间,质性研究者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很久以前的和遥远的“他者”,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