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肩负国家意志的文学,对社会史的书写,是改革文学绕不开的责任。同时,社会的极速变迁,无疑也会对主导文学产生新的书写要求。《当代》杂志完整地见证了改革文学的发展历程。从1980年程树榛的《励精图治》到1986年柯云路的《夜与昼》,《当代》的编者们推动了改革文学的现实主义品质的呈现。这种品质要求改革文学从主题、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不断深化与丰赡,从而去反映更加广阔和细腻的“社会现实”。改革文学在深化和丰赡的过程中,也渐渐地出现了类型的嬗变,形成了情感路线、官场路线、寻根路线等不同面向,从而对于社会史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