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的修辞研究,不在于思考文饰性的或表演性的修辞要素,而在于思考行事性的修辞要素。这种要素在于教人、娱人并感人,从而诱发行动,包括历史性的行动。以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三要素"人格(作者)-道理(文本)-情感(受众)"为参照,历史唯物主义的修辞问题根本在于马克思太过强调道理这一要素,把人格和受众困于这一要素中,以致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写作(解释世界)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行动(改变世界)转化的时刻,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不得不寻求修辞上的转换,以激发现实的社会运动。在这个意义上,后续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势必发生——实际上根本无法避免——难以规范的各种"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