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输路径的秦皇岛海域微塑料分布特征调查

作者:冯杰; 尹卓; 许春阳; 曾劼; 张琪琪; 刘静*; 杨蕤
来源:海洋环境科学, 2023, 42(01): 80-88.
DOI:10.13634/j.cnki.mes.2023.01.009

摘要

微塑料作为新兴污染物被广泛关注,但其在入海传输路径所涉及的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给微塑料入海传输研究提供更多可行的基础数据,本研究于2019年、2020年不同水期对秦皇岛海域4种环境介质(入海河口水体、岸滩底泥、表层海水和近岸底泥)进行采样,分析微塑料的种类、粒径、形状和颜色等指标,并基于以上结果分析入海传输路径上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微塑料污染在4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总体呈中等水平,入海河口水体、岸滩底泥、表层海水和近岸底泥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721.42±530.13) n/m3、(450.00±326.60) n/kg、(0.42±0.28) n/m3和(613.24±410.04) n/kg。不同水期的调查结果对比表明,降雨会显著降低入海河口水体、岸滩底泥和近岸底泥中的微塑料含量;空间上的分析表明,人类活动极易影响微塑料的分布。在各类环境介质中,粒径<0.5 mm的小粒径微塑料占比最大;纤维状微塑料更易赋存在水体中,碎片状和颗粒状微塑料更易传输到沉积物中;而微塑料的颜色在传输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变化。调查发现,微塑料类型主要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人造丝(Rayon)、聚乙烯(PE)和尼龙(PA)等,分析表明,传输过程会对微塑料的类型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