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宋以来,制科由皇帝特旨召试,以待“非常之才”。苏轼为应对制科试,精心结撰了五十篇策论,分《进策》《进论》两部分。《进策》结构整齐划一,内容各有分工;《进论》则于相联的结构下,隐藏着翻空出奇的论旨。策论是苏轼历时多年的创作成果,体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综合素养。在此加持下,苏轼于嘉祐六年高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被誉为北宋科考“百年第一”。苏轼登科后,这些策论通过结集、选本等途径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同时也得到了众多好评。但作为创作者的苏轼,却出于多重因素,否定了这些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