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掌握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渔业相关海洋生物的影响状况及危害程度,利用2011-2013年连续3年在北太平公海渔场采集的海洋生物样品,运用分类和分组织器官等处理方法,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放射性核素137Cs,开展核素在北太平洋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富集及其风险评估。2011年137Cs核素质量活度最高的是位于154°51′E、43°12′N,最低的位置是日本海海域132°44′E、37.85°N。2012年最高的是位于160°37′E、45°23′N,最低的位置是131°47′E,36°50′N。2013年最高值在渔场中心158°E、42°N附近位置。2011年,在鲨鱼(Mustelus griseus)体内的137Cs质量活度最高,高达1.16 Bq·kg-1,而20122013年基本上所有海洋生物体内的137Cs质量活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其中2012年最高的是在蜞鳅(Coryphaena hippurus)体内;2013年只采集了2种生物,一种为鲨鱼137Cs平均质量活度为0.31 Bq·kg-1,一种是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137Cs平均质量活度为0.18 Bq·kg-1。通过3年的营养级分析发现137Cs核素质量活度呈倒金字塔分布,其中大型鱼类的平均值为0.49 Bq·kg-1;巴特柔鱼的平均值为0.18 Bq·kg-1;小型鱼类平均值为0.10 Bq·kg-1。3年所测核素质量活度水平均未超过中国食品中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的限制浓度与通用水平的标准线。目前对放射性元素137Cs的风险评估显示核素质量活度处于相对安全限度范围内,但需要保持后续性的实时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