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说的是湖州。唐代的湖州产生了一位草书大家,就是高闲。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说:“今闲(高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誉其草书“得天然之象”,来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高闲也因韩愈的这一名篇而名满天下。高闲,生卒年不详,唐代名僧,乌程(今湖州)人。宣宗(847—859)召对,赠紫衣,后归开元寺。他平时挥写,多喜欢在霅川白纻作真、草书,晚年终老在吴兴的开元寺里。高闲草书洒脱畅快,轻松自如,功力深厚。作为一代名士,他笑对人生,无心仕途,归于佛门,钟情书法,有草书《千字文》残卷真迹,湖州有石刻《千字文》等作品传世。草书《千字文》残卷,纸本,纵30.8厘米,横331.1厘米,已残,仅存“葬”字以下52行、243字,前缺的部分由元鲜于枢补。此书迹流传有绪,曾经宋赵明诚、元鲜于枢、明方鸣谦、清卞永誉和安岐等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千字文》以硬毫书写,笔势浓重,坚挺纵放而不失规矩,字体结构由扁方逐渐过渡至狭长,笔画简约大方,循规草法,挥洒自如,气势畅达,气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