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平原灌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崔文芳; 王志刚; 高聚林*; 于晓芳; 胡树平; 张石; 许鹏; 雷娟玮
来源:湖南农业科学, 2022, (02): 21-35.
DOI:10.16498/j.cnki.hnnykx.2022.002.005

摘要

内蒙古平原灌区长期采用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为探索适宜当地的长期可持续耕作模式,试验以宜机收玉米品种先玉696为材料,设置深翻秸秆粉碎还田(DPR)、深松秸秆粉碎覆盖还田(SSR)、推茬清垄条深旋秸秆还田(SCR)、免耕秸秆粉碎覆盖还田(NTR)、农户浅旋(CK)5种耕作模式,研究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揭示不同耕作模式下耕地土壤质量变化机理。结果表明:从年际间变化来看,深翻秸秆粉碎还田(DPR)措施能促进0~3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积累,保持耕作层含水量,2017—2018年中DPR处理耕作措施均不利于土壤中速效磷的积累,导致土壤质量指数不高,但产量表现较稳定;而深松秸秆粉碎覆盖还田(SSR)能促进0~15 cm和30~45 cm土层有机质显著增加,0~30 cm土层碱解氮积累,使速效磷的最大积累量集中于0~45 cm的各土层,还能降低土壤容重,促进产量稳步提高。因此,深松秸秆粉碎覆盖还田(SSR)是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保证产量稳定增长的有效耕作措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