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作者:张伟; 夏锐; 曾冠中; 汤宇磊; 孙康; 李猛; 康建坤*; 刘松杭; 林治成
来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2, 45(12): 194-203.
DOI:10.19672/j.cnki.1003-6504.1100.22.338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对于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分布特征又不尽相同。文章以湖北宜城市4种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库的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空间特征,讨论了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宜城市植被碳密度较低,乔木层碳密度为4.44 t/hm2(以C计,下同),碳储量为2.22×105t。草灌层在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分布各不相同,草灌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密度为2.88 t/hm2,碳储量为1.43×105t,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密度为7.79 t/hm2,碳储量为1.1×104t,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密度为20.84 t/hm2,碳储量为3.4×104t。(2)宜城市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5.5 g/kg,1 m以上土壤平均密度为66.77 t/hm2,有机碳储量为1.13×107t。0~20 cm的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最高,达到了8.6 g/kg,深度越大,有机碳的含量越低。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碳密度最大,达到了90.86 t/hm2,湿地的土壤碳密度最小,仅为38.91 t/hm2;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碳储量最高,总储量为7.87×106t。从垂直方向上看,土壤有机碳含量总的趋势是呈现出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各个生态系统的规律又不尽相同。(3)从生态系统尺度来看,宜城市有机碳密度草原>森林>农田(不含植被)>湿地,有机碳总储量农田(不含植被)>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分布特征受气候、植被、土壤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