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学丛刊》第281册所收录的清抄本梆子戏《陆判》,是以往学界未曾关注到的一部“聊斋戏”。从故事情节、脚色设计和曲词来判断,此剧与清中叶李芳桂编写的碗碗腔《十王庙》存在血缘关系,但它在情节编织和曲词编写上,又呈现出与碗碗腔《十王庙》不同的剧种特色。通过梆子戏《陆判》和同题材地方戏的比较发现,聊斋故事的改编是一个动态过程,大多数文本具有从“案头”走向“场上”的共性,即从以人物为中心向以情节为中心转变,而且通俗化、在地化的趋向也颇为明显,剧终多以圆满型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