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RUSLE模型和GIS技术,利用1982~2013年西南地区的月尺度降水、GIMMS NOAA/AVHRR NDVI数据及有关的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碳)和DEM资料,探究西南地区侵蚀强度的分布格局,识别高侵蚀强度(热点)区域的区位特征;依据地理探测器模型,开展识别区域和热点尺度下影响土壤侵蚀强度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和度量交互耦合程度的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1982~2013年期间,西南地区保持能力达到7.37,由东到西逐渐降低;实际土壤侵蚀模数为25.77t·hm-2·a-1,属于中度侵蚀,呈现出东西弱中部强的分异特征,侵蚀热点区域为藏东南-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川西高原过渡带、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和桂北丘陵区.(2)灌丛和高山植被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植被类型;15°~35°的坡度、3 000~5 000m的海拔、30%~45%的植被盖度和400~800mm的年降水梯度区域的侵蚀强度指数均大于2,是土壤侵蚀主要发生源地.(3)西南地区多个因素中,坡度起着绝对主导作用,定量归因在39.17%~78.34%之间;两两因素之间交互协同作用表现为非线性增强或者相互增强,坡度和盖度交互作用最大.研究涉及到的整个西南区域,侵蚀强度分布格局是坡度、海拔和盖度综合作用的结果;热点区域水平上,海拔跨度相对较小,主要受盖度和坡度的影响.因此,西南地区在制定和实施土壤侵蚀防治与生态恢复政策时,应优先考虑坡度在15°~35°且植被盖度在30%~45%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