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学“金课”之“金”,不在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或者是满足某些外在的评价标准,而在于能够让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深度学习需要重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即课堂“感知”,只有让大学生“感知”良好的课程,才能称得上“金课”。要实现大学生的深度学习,大学教师应提供高质量的课堂讲授,“讲得好”既是学生对大学教师提出的起码要求,也是大学“金课”的重要特征。大学生需要理解学习的过程,从而在新学知识和原有经验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使知识不是被教师从外部“灌输”的,而是从自身经验中生长出来的。同时,要让学生收获到未来学习或研究的基础,而并非片面地强调“过程重于结果”,只有当大学生在课堂获得有效知识的同时,才能获得良好的主观感知,认可这门课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