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脂滴分解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

作者:赵荣杰; 陆思; 张鸿凯; 高珂; 钱麟; 陈芝芸
来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 30(09): 1285-1287+1290.
DOI:10.19381/j.issn.1001-7585.2017.09.015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除酒精和其他明确肝损伤因素所致的,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二次打击"学说可谓其经典的发病机制。近年来,自噬作为一种细胞质量的控制途径,已被揭示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脂滴的形成和分解中有着非偶然性的变化。本文就噬脂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最后,结合人类脂肪肝病,了解这种能清除肝细胞内脂滴的噬脂是否能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来避免脂肪性肝病的发生。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