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机对照试验被广泛视为社会工作干预的黄金法则。但是,由于在干预对象数量、实施规范、质量评价工具等方面的条件制约,以及社会工作的伦理要求,现实情境中的社会工作干预往往难以实现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基于一个针对儿童积极行为发展的“让我们做朋友—河北”干预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分析显示,在随机对照试验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在干预方案设计、干预实施和干预效果评价等不同环节选择非随机干预次优策略,这些次优策略也展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干预效果。此外,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统计学意义与临床意义应共同成为衡量干预效果的核心标准。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