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解禁复映""二八"政策,地方发行放映机构的符号资本和经济资本获得有效扩充,海南电影业在此基础上得以重建。"代理人"身份、城乡双轨制及"汉黎分治"构成1988年建省前海南发行放映体系的主要特点。伴随电影市场呈现井喷之势,放映主体日益多元化,电影消费对大众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功能之辩成为电影市场繁荣表象之下的结构性焦虑。在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框架下,制作贴近当地观众的"方言片"、开办培养本土放映人才的电影学校等一系列举措,可视为尝试对电影场域内"经济的可行性""政治的合法性""文化的地方性"三种话语之间张力的回应。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