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掌握武汉地区蜚蠊群落结构和不同种群长期变化特征,探讨蜚蠊群落演替特征,为城市蜚蠊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5-2019年在武汉的居民区、餐饮店、宾馆、农贸市场、医院及超市等生境,以新鲜面包屑作为诱饵,采用粘捕法调查蜚蠊群落多样性。【结果】1995-2019年,共捕获蜚蠊41 257只,经鉴定隶属1科2属4种。其中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和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为优势种,相对多度分别为77.99%和15.36%;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常见种,澳洲大蠊Periplanetaaustralasiae为稀有种,相对多度分别为6.64%和0.01%。德国小蠊密度与蜚蠊总平均密度年际变化趋势一致,总体趋势先上升后下降。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密度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武汉地区蜚蠊全年活动,季节消长呈单峰型,9月份为密度最高峰。不同生境间蜚蠊密度差异显著(F=9.048,P<0.01)。其中农贸市场的蜚蠊密度最高(1.65只/张),蜚蠊密度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医院蜚蠊密度最低(0.11只/张),年际变化趋势较平稳。居民区生境蜚蠊密度缓慢下降,餐饮店和宾馆生境蜚蠊密度先上升后下降。不同年份蜚蠊群落的系统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以将不同年份的蜚蠊群落分成4组。【结论】武汉地区蜚蠊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城市蜚蠊优势种群由大蠊逐渐演替成德国小蠊。不同种类和不同生境的蜚蠊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年际动态。要做好农贸市场、餐饮店、宾馆、超市等重点场所蜚蠊的防治,警惕农贸市场蜚蠊密度的上升。
-
单位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