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大鼠模型, 研究VVC感染的疾病过程及不同治疗后阴道上皮的免疫修复情况以及阴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使用雌性SD大鼠建立VVC模型, 并分别予不处理(模型对照组)、制霉菌素(制霉菌素组)治疗、中成药康妇消炎栓治疗(康妇消炎栓组), 每组6只。对阴道上皮行透射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7、IgG在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的病原体转阴率为0, 制霉菌素组转阴率为6/6, 康妇消炎栓组为5/6, 3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VVC感染后的阴道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结构破坏, 而制霉菌素、康妇消炎栓治疗后的上皮细胞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 康妇消炎栓组4种细胞因子中发挥免疫保护作用的IFN-γ、IgG表达升高, 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制霉菌素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制霉菌素组IL-17的表达增高, 而康妇消炎栓组IL-17的表达下降,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C感染后阴道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会发生明显的损伤变化, 阴道局部免疫状态失调, 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对于VVC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可显著修复VVC感染后受损的阴道上皮结构, 并可加强阴道上皮局部的免疫保护作用;中成药康妇消炎栓表现出与制霉菌素相似的治疗作用。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