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病生基础

作者:荆彦平; 高峥嵘; 骆宾; 张俊; 徐新峰; 李景刚; 郭影; 张焱; 程敬亮
来源: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11): 1830-1907.
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5.11.011

摘要

目的探讨DCE-MRI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病生基础,以提高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性病变38例,术前接受了乳腺MRI动态增强检查,分析病变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38例病变,恶性25例,环形强化或边缘强化18例,占72%;64%(16/25)边缘见毛刺,28%(7/25)形态不规则;早期增强率为(89.5±26.7)%;时间-信号强度曲线72%(18/25)为流出型,24%(6/25)为平台型。良性13例,38.5%(5/13)见分叶,46.2%(6/13)光滑;早期增强率为(51.5±22.3)%,76.9%(10/13)为流入型,15.4%(2/13)为平台型;良恶性病变增强形态、早期增强率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02、9.41、19.52,P值均<0.01);三者对良恶性病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0%(23/25)、84.6%(11/13);88.0%(22/25)、53.8%(7/13);96.0%(24/25)、76.9%(10/13)。结论环形或边缘强化、毛刺状形态和流出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强烈提示恶性;边缘光滑和流入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强烈提示良性;早期增强率诊断的特异性较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