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凋落物放置位置和采样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碳(SMBC)的影响,揭示影响本地区SMBC变化的因素,为天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的大、中、小林隙内不同位置的土壤表层放置装有红松、椴树、枫桦枯叶的分解袋,并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为对照,在2012年植物生长季的6—9月,每月采集枯叶分解袋下0 10 cm土层土样,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测定SMBC。[结果]在椴树红松混交林(TP)内,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依次为小林隙>大林隙>中林隙;在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内,依次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在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3种林型下,采样时间(月份)对SMBC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隙大小对其影响均不显著(P>0.05);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大、中、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林型下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排列顺序不同;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大、中和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
单位长兴化学材料(珠海)有限公司; 东北林业大学; 长兴化学材料(珠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