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4年2月,“烬余录”于《天地》杂志发表。同年6月,该文便被上海最大的日侨报纸《大陆新报》翻译连载,是为张爱玲作品最早的日译本。本文围绕译者室伏克拉拉、媒介载体《大陆新报》,以及评论家(读者)若江得行三个角度,初步还原了翻译事件的历史原貌,揭示出张爱玲最早的日本接受与日本灾难文化之间的关系。“烬余录”中作家个人的灾难意识构成一种异文化的镜像,在镜像中,身在海外的日侨读者不惟照见了关东大震灾的公共灾难体验,更通过建构民族审美独特性的方式,参与到近代日本一元化国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之中。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