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介入综合治疗效果

作者:苏浩波; 楼文胜; 顾建平;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宋进华; 施万印; 汪涛; 赵伯翔; 黄昊
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5, 49(05): 380-385.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5.05.014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合并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LEDVT合并Ⅱ型HI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LEDVT患者采用介入和药物抗凝综合治疗。抗凝药物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确诊为Ⅱ型HIT后对介入综合治疗方法进行调整,停用肝素类药物,改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并行短期低剂量激素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不变。检测患者血小板(PLT)计数、HIT抗体,并行下肢静脉造影复查评估治疗效果,采用"4Ts"预测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治疗结束后评估介入综合治疗效果,分为优、良、中、差4级。结果 416例急性LEDVT患者中8例符合Ⅱ型HIT诊断标准,发生率为1.9%(8/416)。男、女各4例,中位年龄24岁。急性LEDVT肝素治疗后38 d出现PLT减少,中位时间为5 d。HIT发生前PLT为(122254)×109/L(中位值为218×109/L),HIT发生后最低值为(2051)×109/L(中位值为32×109/L),替代抗凝后3.07.0 d(中位时间为3.5 d)PLT开始回升。"4Ts"预测评分2例为6分,6例为8分。6例HIT抗体检测呈阳性,另外2例未测量。8例患者在初期应用肝素期间溶栓治疗效果不佳,7例出现血栓范围扩大,其中5例出现下腔静脉滤器以下血栓形成和(或)健侧(股静脉穿刺入路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2例出现新发肺动脉栓塞。替代抗凝治疗后随着PLT的升高,溶栓效果显现。8例介入综合治疗均有效,其中优3例、良3例、中2例。中长期随访(12.02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5个月)血栓无复发。结论急性LEDVT合并Ⅱ型HIT临床特征为PLT进行性下降和难治性静脉血栓。介入诊疗过程中运用肝素抗凝时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识别有无Ⅱ型HIT发生。采用替代抗凝治疗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效果。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