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的概念源于西方宗教,相比于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人心自悟",很少在中国古典文学分析中被提起。但实际上千百年来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书写着救赎的故事,这种救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体现是一种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回归,以及作者自我意识的满足。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蒲松龄笔下的人物他救与作者通过笔下人物的救赎而实现的灵魂自救。本文从《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席方平》入手,以世俗救赎的视角出发,分析文章所体现人物他救的现实性、必然性以及作者蒲松龄在本质上自救的精神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