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回顾性分析探讨中药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

作者:刘佳琴; 蒋盛昶; 曹如柔; 曾雯; 张宁静; 滕然; 刘科; 陶子豪; 蒋益兰*
来源:中医药导报, 2020, 26(16): 108-111.
DOI:10.13862/j.cnki.cn43-1446/r.2020.16.027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大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为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住院的367例大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根治术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带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中医辨证分型及中医处方,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进行中医处方用药频数分析、中药用药规律总结等。结果:367例患者中男209例,女158例,平均年龄为60.62岁;结肠癌197例(发病部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升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直肠癌170例;国际临床TNM分期[原发肿瘤(tumor),区域淋巴结(regional lymph nodes),远处转移(distant metastasis)]为Ⅰ期20例,Ⅱ期79例,Ⅲ期49例,Ⅳ期219例,共行根治术104例;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根治术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为(36.64±31.02)月,5年生存率为79.81%(83/104);晚期带瘤患者的总生存期为(28.62±20.31)月,无进展生存期(13.53±8.36)月;纯中药治疗组的总生存期为(8.31±4.52)月,配合中医药治疗组的总生存期为(33.48±27.62)月;对其中医辨证分6类,其中以瘀毒内阻证及脾虚气滞证为主,收集的中药处方共使用251味中药,用药总频数为6275次(不包括甘草和炙甘草),包括19类药物(以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结论:大肠癌的中医证型以瘀毒内阻证及脾虚气滞证为主,其中药治疗以扶正补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配合中医药治疗可延长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及晚期带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