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在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42例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次接受利奈唑胺治疗。采集患者静脉血,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不同时间(给药前即刻及给药后0.5、1.0、2.0、3.0、4.0、6.0、8.0、12.0 h)血浆利奈唑胺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消除半衰期(t1/2)、达峰时间(tmax)、表观分布容积(Vd)、峰浓度(Cmax)、清除率(C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及不同(1、2、4、8 mg·L-1)最小抑菌浓度(MIC)时达标率。结果静脉滴注利奈唑胺后1.0 h达到最大血药浓度。血浆利奈唑胺药代动力学参数t1/2为(4.19±1.28)h,Cmax为(14.98±3.25)mg·L-1,tmax为(1.02±0.21)h,CL为(8.33±2.19)L·h-1,Vd为(49.05±16.29)L·kg-1,AUC0~t为(78.95±19.22)h·mg-1·L-1。血浆利奈唑胺MIC为1、2、4、8 mg·L-1时,以AUC0~24 h/MIC作为评价指标,血浆利奈唑胺MIC为1、2、4、8 mg·L-1时达标率分别为98.99%、73.46%、10.01%、0.06%;以f%T>MIC作为评价指标,血浆利奈唑胺MIC为1、2、4、8 mg·L-1时达标率分别为99.13%、96.48%、74.12%、19.26%。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血浆药物浓度与药代动力学差异较大,应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针对患者不同病理生理特点,实现细致化、个体化给药,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有效性。

  • 单位
    郑州颐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