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构建BALB/c小鼠免疫复合物性肾损伤模型,探讨观察此类肾损伤的早期、简便、灵敏检测方法和候选生物标志物,为生物技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试验中肾损伤检测提供参考。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和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低、中、高剂量造模组,每组10只。诱导免疫时,造模组动物给予2 mg·mL-1C-BSA和弗氏不完全佐剂1∶1等体积混合乳剂(1 mg·mL-1、5 m L·kg-1),而溶媒对照组动物给予磷酸盐(PBS)缓冲液与弗氏不完全佐剂1∶1等体积混合乳剂,sc诱导免疫,每周1次,共2次;加强免疫时,各组动物均尾iv给予C-BSA,溶媒对照组和C-BSA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0、2.5、5.0、10.0 mg·kg-1,每3天给予1次,共5次。造模期末,检测造模期末小鼠24 h尿蛋白含量;检测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检测血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以及三酰甘油(TG)水平;摘取主要脏器称质量并计算脏体比、脏脑比;HE染色和特殊染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过碘酸六胺银(PASM)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检查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肾脏补体成分3(C3)、免疫球蛋白G(IgG)、结蛋白水平;免疫荧光观察肾脏C3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脏肾小球基底膜、足细胞足突的变化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下有无电子致密物沉积。结果 C-BSA各剂量组动物在尾iv给予C-BSA后出现不同程度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皮肤发红和呼吸急促等过敏反应症状,溶媒对照组动物给药后无明显异常;在加强免疫2周后,与溶媒对照组比较,C-BSA低、中和高剂量组动物体质量增长显著缓慢(P<0.05);C-BSA低、中、高剂量组动物尿蛋白呈阳性。与溶媒对照组比较,C-BSA各组动物BUN、SCr、TG均未见规律改变,仅高剂量组动物的BUN升高,TG降低;C-BSA中、高剂量组动物PT显著降低(P<0.05),低、中剂量组动物APPT显著降低(P<0.05),低、中、高剂量组动物Fbg含量显著降低(P<0.001);C-BSA低、中、高剂量组动物肾脏的脏体比显著升高(P<0.01),且低、中和高剂量组的脾脏绝对质量和脏体比亦显著升高(P<0.05、0.01)。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特殊染色检查发现C-BSA中、高剂量组动物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加、基底膜增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溶媒对照组比较,C-BSA低、中、高剂量组动物的C3、Ig G、结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高剂量组Ig G水平显著高于低、中剂量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溶媒对照组比较,C-BSA高剂量组C3水平显著升高(P<0.0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C-BSA低、中、高剂量组动物肾脏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细胞足突部分融合,C-BSA中、高剂量组动物肾脏肾小球基底膜可见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结论 成功建立了免疫复合物性肾损伤模型和早期、简便、灵敏的检测方法,C3、Ig G和结蛋白可作为生物技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试验中肾损伤检测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