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q24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李娟; 朱怡文; 颜崇兵; 魏东; 蔡成; 龚小慧; 孙婧婧*
来源: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 24(05): 326-334.
DOI:10.3760/cma.j.cn113903-20200910-00945

摘要

目的探讨6q24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6q24-related transient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 6q24-TNDM)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例6q24-TNDM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焦磷酸测序方法, 对6q24区域内甲基化差异修饰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 DMR)中16个胞嘧啶-磷酸-鸟嘌呤二核苷酸(cytidine-phosphate-guanosine, 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2例患儿均为男性, 例1为5日龄, 例2为11日龄, 均为剖宫产娩出。例1胎龄37周+4, 出生体重2 340 g;例2胎龄38周+2, 出生体重2 600 g。2例均为小于胎龄儿, 生后均因高血糖入院, 体格检查见皮肤弹性略差, 皮下脂肪偏少, 入院时血糖分别为12.95和8.00 mmol/L, 血胰岛素低于正常值(分别为<1.39和3.94 pmol/L), C-肽低于正常值(分别为0.05和0.14 nmol/L), 尿糖阳性, 尿酮体阴性, 血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抗体阴性, 胰腺大小正常。皮下注射胰岛素2周余, 2例患儿好转出院, 分别在生后69和42 d停用胰岛素, 糖尿病缓解。2例患儿产前诊断提示染色体核型正常, 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提示6号染色体单亲二体, 入院后二代测序均未检测到明确的致病性点突变。使用焦磷酸测序发现患儿6q24区域DMR中16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均低于10%(健康对照儿童相应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约为40%), 呈现明显的低甲基化。结论对于出生时小于胎龄儿、高血糖时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的TNDM患儿, 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甲基化差异修饰区域中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可以对6q24-TNDM进行快捷直接诊断, 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