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史書中"無弦琴"故事的確實性本頗可質疑,但它不但被歷代史家繼承下來,在後世的文人筆下,又成爲表現陶淵明至高人生境界最經典的意象。它將道家哲學中對"無"的思想呈現於現實中"有"事物之中,令一個真實而自由的世界真正存世了。從唐代開始,無弦琴的故事現實廣泛地進入琴詩中,繼而在宋代進入了繪畫。在對"無弦琴"的圖像表達上,如何在畫面中去解除"琴"與"人"的對象性以及"彈"與"聽"的對象關係是關鍵的問題。最終在吴門畫派的筆下,無弦琴的故事最終展現出了成熟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