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是欧洲人对中国医学进行深入探究的起始阶段。在这一时期,来自欧洲的耶稣会士和以荷兰东印度公司医生为主的海外医生的报告,构成了德国中医知识的主要来源。其中中药、脉学和针灸是这一时期中医西传,也是德国中医研究的主要方面。在这些报告的基础上,同时受当时德国社会,尤其是医学发展的影响,德国的研究者主要是从欧洲医学的视角来探讨中医。他们对中药和脉学基本上持积极的态度,而对针灸的态度则经历了从好奇推崇到批评拒绝的转变。但是一直到18世纪末,对中医的负面观点在德国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