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首次在下奥陶统中发现生物扰动成因的凝块石,该发现有可能填补扬子地区奥陶纪该领域的空白,为凝块石成因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并且对于探索凝块石演化与后生动物辐射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根据凝块石的外观特征和结构,将其划分为斑状凝块石、条带状凝块石和网状凝块石,其中,斑状凝块石又可以划分为豹斑状、花斑状和斑片状。在详细阐述豹斑状和网状凝块石沉积特征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凝块石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发育与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凝块石的沉积环境,认为斑状凝块石可能形成于较为局限的具有一定能量的潮间带环境中,网状凝块石可能形成于潮下低能环境中。依据上述2种凝块石中发现的许多食草动物Ecculiomphalus化石以及由钻孔动物所形成的生物扰动痕迹等现象,指出由于后生动物的多样性的不断增加,导致食草动物不仅啃食了形成叠层石的菌藻类微生物,造成叠层石数量的不断减少,而且破坏了叠层石的生长状态,结果形成了研究区独具特征的生物扰动型凝块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