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乌雕(Clanga clanga)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列为易危(VU)物种,但其种群生态学特别是迁徙路线的研究较少,揭示其迁徙路线对中国乃至亚洲的乌雕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方法】2017年3月—2018年10月,对在北京密云水库放飞的1只救护乌雕的迁徙路线进行了卫星追踪。【结果】乌雕是典型的白天迁徙物种,迁徙时段在4:00—16:00之间,迁徙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8:00—11:00之间;春季迁徙速度(139.51 km·d-1)与飞行速度(356.09 km·d-1)均比秋季迁徙速度(104.26 km·d-1)和飞行速度(190.71 km·d-1)快。春季迁徙途中确定了11个临时休息地和3个中途停歇地,其中途停歇地的主要栖息地为草地(68%)、耕地(26%)与林地(4%);秋季迁徙途中确定了24个临时休息地和4个中途停歇地,其中途停歇地的主要栖息地为草地(32%)、耕地(29%)、湿地(23%)和林地(10%)。乌雕度夏前期游荡范围很广,包括中国东北地区、蒙古国中东部和俄罗斯东南部;游荡距离东西跨度为1 734.57 km(2017年)和1 786.34 km(2018年);最小凸多边形法(MCP)95%的游荡面积达到833×103 km2(2017年)和1 188×103 km2(2018年),50%MCP游荡面积为271×103 km2(2017年)和577×103 km2(2018年),2018年游荡面积约为2017年的2倍,2年间度夏区域重叠面积为741.80×103 km2。度夏后期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活动,活动面积较小,95%MCP面积为131.22 km2,50%MCP面积为11.49 km2;度夏期间主要利用的栖息地为草地、耕地、湿地和林地。乌雕在孟加拉国吉大港区中南部孟加拉湾恒河口区域的耕地越冬,且连续2年都回到同一个越冬地,95%MCP越冬范围为31.60 km2,50%MCP越冬范围为1.54 km2,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湿地和水体。【结论】虽然本次仅研究了1只乌雕的迁徙过程,但因有关该物种年度迁徙活动的报道较少,所以这一单只个体数据仍然很有价值,本研究首次记录了中国甚至亚洲乌雕完整的迁徙路线以及栖息地利用类型,为乌雕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
单位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