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俄蒙关系是随着俄国的东扩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自17世纪初开始,位居喀尔喀西北部的"阿勒坦汗"最早与俄国互遣使臣,开启双方往来之序幕。双方的关系时断时续,俄国方面有大批军役人员和哥萨克充当使臣,在俄蒙之间往来穿梭,传情达意;蒙古汗王也多次遣使,求和通好。1635年,阿勒坦汗遣使莫斯科,给沙皇带去三封信函,均用畏吾体蒙古文书写。本文选择其中字数最多、价值最高的第二份文书进行研究。该文书现藏于莫斯科中央国家古代档案馆,全文45行,含格助词共529个字,内容涉及阿勒坦汗宣誓、军事互助、互遣使节、感谢赏赐等内容,是研究17世纪俄蒙关系以及喀尔喀蒙古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份珍贵文书。书写方面,既保留了17世纪畏吾体蒙古文的基本特点,又呈现出畏吾体文向托忒蒙古文过渡时期的一些特点。文书原文先被译成俄文,又从俄文译成汉文。因限于翻译条件,最初的俄文翻译,存在一些讹误。由俄文译成汉文后,讹误更加突出。有些论著中多次引用这种错误的译文,导致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本文对这封文书的原文进行考释,阐述其写作背景、书写特点等,并与原文进行对勘,更正了汉译、俄译的诸多讹误,为研究者提供准确的史料依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