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模型,探讨氯胺酮对该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临床寻找预防或减轻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恢复供血后的MIRI的解决办法提供实验数据。方法:(1)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IRI模型组、氯胺酮2.5mg/kg组、氯胺酮5mg/kg组、氯胺酮7.5mg/kg组。构建MIRI模型,氯胺酮给药组分别于缺血前10min或缺血30min末冠脉再通前给予2.5mg/kg、5mg/kg、7.5mg/kg氯胺酮;假手术组和MIRI模型组分别以生理盐水同步对照。(2)利用BL420S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实时监测记录大鼠左心室内压等心功能指标及肢体Ⅱ导联心电图,并观察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3)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4)HE染色检测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5)试剂盒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肌钙蛋白I(cTnI)浓度和心肌组织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6)采用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氯胺酮缺血前给药和复灌前给药在改善MIRI模型大鼠心功能、心电图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1)缺血前10min给药,氯胺酮5mg/kg和7.5mg/kg组可改善缺血30min时以及再灌注后受损的心功能(p<0.05),同时,可缩短缺血期间和复灌期间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p<0.05),且随剂量增加,效应增强,呈剂量依耐性;(2)复灌前给药,氯胺酮5mg/kg和7.5mg/kg组也可明显改善缺血后再灌注导致的心功能损伤和心电活动紊乱,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p<0.05);缩小心肌梗死面积(p<0.05);降低LDH、CK-MB活性及TnI含量(p<0.05);增加心肌组织SOD、GSH-Px、CAT的活性,降低MDA含量(p<0.05);(3)氯胺酮对MIRI模型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于缺血前给予氯胺酮优于复灌前给药。尤其是在降低LVEDP、ST波幅水平及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方面差异更显著,二者在同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缺血前给药和再通前给药都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及复灌后引起的心肌损伤,对MIRI有保护作用,且缺血前给药效果优于复灌前给药。该作用可能与其产生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