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具有指相意义的海绿石在赋存形态、成分组成及成因机理方面复杂多样,且广泛发育于多个地质时期。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海绿石分析研究的实例,探究不同时期海绿石在发育特征上的差异性,并探索其成因机理的不同,以期完善海绿石的成因理论,为古地理条件分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海绿石的赋存形态可以归结为颗粒状、胶结物状和晕边状3大类。根据基质差异,颗粒状海绿石又可分为4类。前寒武纪的海绿石主要形成于石英和钾长石基质中,因而K2O含量较高,成熟度较高,可以用假形置换成因理论进行解释;显生宙的海绿石主要形成于粪球粒及生物碎屑基质,其钾组分主要来源于海水,K2O含量不稳定,其成因机理与K2O和Fe2O3的含量密切相关,用层状晶格理论与颗粒绿化理论进行解释更加合理。对不同时期海绿石发育的离子来源和沉积条件分析表明,充足的Fe,K,Al,Si和Mg等阳离子来源及铁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环境为海绿石形成的有利条件。
-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