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研究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杂交组合内子代生长性状分离的分子机制,以杉木杂种和亲本为研究对象,从基因表达水平揭示超亲杂种优于低亲杂种的形成分子机制,采用IlluminaHiseq4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生长势的杉木杂种(龙15×1339)的超高亲子代(HF1)和超低亲子代(LF2)及其亲本(龙15和1339)进行无参转录组测序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所有样本经转录组测序共产生Clean reads 5.8E+08条,总拼接长度为49 803 726nt,将Clean reads在6个数据库(Nr,Swiss-prot,KOG,KEGG,Pfam,GO)进行BLASTX分析,比对结果产生80 171个基因;杉木同一组合内的HF1比LF2的生产力高,是因为HF1在不同的GO和KEGG terms内和terms间两个层面上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处于不均匀、不平衡状态;HF1的GO terms和KEEG terms的差异基因的分布不均匀、不平衡;LF2 GO terms和KEEG terms的差异基因的分布趋于均匀、平衡状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育种群体展开遗传多样性研究,选择表达基因互补的亲本进行杂交组配,这样可以降低杂种间生长性状的分离,以达到收获期大体一致的目的,是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
-
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省遂昌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