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凝血4项及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至2018年6月该院66例孕妇作为孕妇组,纳入同期50例健康非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孕妇组孕早期、中期、后期、临产期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D水平,检测对照组上述指标水平并与孕妇组不同孕期进行比较;比较孕后期D-D水平升高组、正常组的不良妊娠结局;观察产后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凝血4项和D-D水平。结果 (1)孕妇组孕早期至临产期FIB水平呈递增趋势,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组孕后期、临产期APTT、PT较孕早期、孕中期及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组不同孕期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后期及临产期D-D水平呈进行性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孕后期D-D水平正常组比较,孕后期D-D水平升高组早产、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产后出血组产前比较,产后出血组产后FIB水平降低,D-D水平升高,APTT、P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产前比较,出血组产前APTT、PT延长,D-D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出血组产后比较,出血组产后FIB水平降低,D-D水平升高,APTT、P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孕妇孕期凝血4项及D-D水平,有助于预估产后异常出血等不良结局风险,指导临床预防工作。
-
单位鄂州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