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究不同温度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微生物与生长间的关系,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研究4个温度(26℃、29℃、32℃、35℃)下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及肠道菌群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4个水温组的中华绒螯蟹蜕壳次数分别为2、2、2、1;成活率分别为82.81%、84.38%、87.50%、25.00%;平均蜕壳间隔随水温升高而逐渐缩短;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先升后降;4个水温组的肥满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肠道菌群的测序结果表明:4个水温组分别获得了929、744、680、518个代表性的菌群运算分类单元(OTU);α多样性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随水温升高而降低;β多样性结果显示4个水温组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差异显著(P<0.05)。在门水平,4个水温组的肠道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三者占整个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96.26%,26℃水温组的髌骨菌门(Patescibacteria, 0.92%)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 0.35%)、29℃水温组的厚壁菌门(58.04%)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 3.44%)、32℃水温组的拟杆菌门(41.84%)在各自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P<0.05);在属水平,26℃水温组的芽孢杆菌属(Gemmobacter,3.55%)、29℃水温组的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3.56%)、32℃水温组的布拉格菌属(Pragia,8.47%)、35℃水温组的假单胞菌属(Psuedomonas,8.77%)在各自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P<0.05)。研究结果综合表明:中华绒螯蟹在30℃左右时生长最好,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下降,高温会导致弯曲杆菌(Campilobacterota)和疟疾杆菌属(Malaciobacter)等有害菌群增加,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