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PI)与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及阿片类药物用量的相关性,评价SPI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诱导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C组,n=30)和SPI组(S组,n=30)。两组均采用静脉麻醉诱导,传统组依据心率、血压变化经验性予以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SPI组依据SPI指导舒芬太尼用药,维持SPI在30~50,10 s以上。观察两组患者入室后(T0)、诱导后1 min(T1)、诱导后3 min(T2)、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1 min(T5)、插管后3 min(T6)的SPI、HR、MAP、脑电双频指数(BIS)、CI、SVV等数据。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诱导时间、舒芬太尼用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循环稳定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S组舒芬太尼用量大、诱导时间长(均P<0.05)。组内比较:与T0时点相比,S组其它各时点SVV均无明显差别(均P>0.05);C组T2、T3、T4时点SVV明显升高(均P<0.05)。与T3时点相比,S组HR无明显差别(P>0.05);C组T4点HR明显升高(P<0.05);S组T4时点SVV明显升高(P<0.05),C组T4、T5、T6时点SVV明显降低(均P<0.05)。组间比较:与C组相比,S组T3时点MAP明显降低(P<0.05),T4、T5、T6时点HR明显降低(均P<0.05),T3、T4、T5时点CI明显增高(均P<0.05),T2、T3、T4、T5、T6时点SVV明显降低(均P<0.05)。与C组相比,S组的ΔMAPT4-T3、ΔMAPT0-T4,ΔHRT0-T3、ΔHRT4-T3、ΔHRT0-T4,ΔSVVT0-T3、ΔSVVT4-T3、ΔSVVT0-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全麻诱导期间,以SPI为靶向目标调整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可以使诱导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血压心率波动更小,提高患者麻醉诱导过程的安全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