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牛蒡子炒制的炮制机制。方法用HPLC法检测牛蒡苷、牛蒡苷元含量;用UV法检测总木脂素含量;用醚浸出法检测油脂含量,对不同程度牛蒡子炒制品进行比较。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以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检测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对不同程度牛蒡子炒制品的抗炎活性进行比较。结果牛蒡子在炒制过程中主成分含量显著变化,随加热时间和温度的增加,牛蒡苷含量从6.03%降至1.07%,牛蒡苷元含量从0.32%增至2.61%,并在27 min产生一个含量逐渐增加的新吸收峰,但总木脂素含量变化不明显,醚浸出物量先升高后降低。牛蒡子生品及各炒制品均能不同程度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及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其中,200℃炒制6 min,耳廓肿胀抑制率36.0%,足肿胀抑制率16.9%。250℃炒制6 min,耳廓肿胀抑制率36.8%,足肿胀抑制度18.7%。炒制样品抗炎活性要强于生品的耳廓肿胀抑制率25.3%、足肿胀抑制率10.0%及100℃(低温炒制品)炒制6 min组的耳廓肿胀抑制率29.8%、足肿胀抑制率12.4%;150℃炒制6 min组的耳廓肿胀抑制率32.7%、足肿胀抑制率13.0%。结论每200 g牛蒡子药材应在200250℃炒制46 min为宜。牛蒡子炒制是为了使部分牛蒡苷分解成牛蒡苷元,并使外壳爆裂,油脂易被溶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