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谱、药物敏感性以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治23例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培养出真菌36株,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0株(55.6%)、白色假丝酵母菌11株(30.6%)。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五氟尿嘧啶敏感性最高,总有效率在69.4%77.8%。23例新生儿均有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创操作等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抗真菌治疗后预后良好(存活或好转出院)15例(65.2%),预后不良(放弃或死亡)8例(34.8%)。预后良好组的平均抗真菌治疗时间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2,P<0.05)。抗真菌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内,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及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不明显;血小板在抗真菌治疗开始后1周内即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对两性霉素敏感性较高;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