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多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影像表现,对夹层动脉部位、撕裂口位置、夹层长度、真腔直径及真腔残留率、有否血栓等进行测量、统计分析。结果:16例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中,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5例,右侧髂总动脉3例,左侧髂总动脉4例,腹腔动脉干2例,肠系膜下动脉和右肾动脉各1例。MPR表现: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呈真、假腔改变;横轴位假腔呈新月形,位于真腔一侧或呈环形环绕真腔,纵切面假腔呈梭形或长条状;真假腔之间见破裂口及条带状低密度内膜片,部分真假腔内可见充盈缺损之血栓。MIP、VR表现: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呈梭形或囊状扩张,可见真假腔改变。MPR比MIP、VR可更明确显示动脉夹层破裂口位置、内膜片、真假腔大小及血栓情况,另外MPR可更好地显示动脉管壁硬化斑块、软斑块及混合斑块。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能够较好显示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部位、范围、内膜片、真假腔及血栓等病理改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影像学支持,其以MPR更具优势。
-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温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