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安氏Ⅰ类错牙合者各18例(以下简称为Ⅱ类2组、Ⅰ类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了CBCT影像,在InvivoDental 5.0图像处理软件中利用多平面重建方法截取上前牙唇舌向最大截面图,在此截图上从冠根角、面轴角两方面分析研究两组间上前牙的冠根形态差异。所得数据输入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Ⅰ类组及Ⅱ类2组冠根角、面轴角差异,以及Ⅱ类2组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Ⅰ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9.08°±3.31°、176.55°±2.77°和184.20°±2.51°,面轴角分别为21.00°±2.63°、19.63°±2.35°和19.36°±2.30°;Ⅱ类2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6.80°±2.62°、174.13°±3.28°和181.79°±2.88°,面轴角分别为23.20°±2.95°、22.29°±2.19°和20.61°±2.34°,除尖牙面轴角外,与Ⅰ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类2组各上前牙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这些牙的牙冠长轴和牙根长轴不都在同一直线上,存在冠根成角的现象。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前牙具有更特殊的冠根形态,即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明显成角,上切牙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牙冠唇面形态有别于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这对治疗后牙根位置和转矩表达都会有影响,提示治疗此类患者需要考虑其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上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全文